发自内心表扬孩子

这是一位母亲的叙述:

前些天,我参加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,第一次了解了什么叫“赏识教育”,我决定改变以前对调皮儿子严厉的做法,改用赏识教育。

在家里,只要儿子不捣蛋、听话,能够认真做事,无论做得怎么样,我都说:“儿子,你太好了!”“儿子,你太棒了!”“儿子,你真了不起!”

晚上,儿子一脸茫然地看着我,还摸了摸我的额头,关切地问:“妈妈,你没发烧吧?”

难道我做错了什么了吗?难道赏识教育不适合我们吗?

这是一位父亲的叙述:

女儿小时候很淘气,为了让她“回心转意”,我和她母亲经常从多角度表扬她。从女儿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饭、第一次自己穿衣服、第一次会背诵儿歌……到现在,我已经记不清楚对女儿说过多少回“你真棒”、“太聪明了”、“多乖”等类似的表扬的话。当时看来,我的这些表扬挺管用,女儿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“乖乖女”。

不过,我最近却为女儿的“乖巧”发起了愁:她在我们面前一副听话的样子,可是,在学校里、在其他场合,当没有了家长在身边时,她发疯了的“野”,谁劝说都不管用。原来,她只是在我们面前装出听话的样子而已。

最后,我只好去咨询心理专家。专家给了我答案:问题就出在我对女儿的表扬上,表扬绝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上“聪明”、“乖巧”等标签,类似我的“贴标签”式的表扬太模糊了,孩子并不能理解真正让他赢得表扬的行为是什么。以至于以后,她可能为了成为家人眼里的“乖宝宝”或继续赢得表扬而一味地听从大人,不敢发表个人看法,更不敢尝试自己没有把握的新领域。而一旦逃脱了家长的视线,她的本性又显露出来了。

表扬是一种神奇的教育方法,是要讲究技巧的,如果家长不分场合、不分情况一味地表扬孩子,孩子往往就会被夸得一头雾水、不知所措。有时甚至还会因此引起反感,以致认为家长太“虚伪”。

可见,家长表扬孩子一定要发自内心,要真诚而具体。只有这样,表扬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若不然,表扬只会事倍功半。

家长发自内心的表扬,可以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心灵距离,使彼此成为真正的朋友。这不仅吸引着孩子向家长真心靠拢,还会使他们更自然地倾听家长的教诲、接受家长的人生经验,在此过程中,家长无时不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,以积极乐观的一面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与成长。

家长发自内心的表扬,可以营造宽松、和谐、民主的气氛。无数事实证明,只有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,才会成长出自信、自律、坦诚、大度、勇于承担责任和人格健全的新一代。这对孩子适应社会生活、保持心理平衡和维护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所以,家长表扬孩子要想达到真诚并恰如其分的效果,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:

第一,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良好的行为。家长要做的,是帮助和支持孩子的选择,而不是替他选择,实际上也就是承认孩子的独立性,鼓励他探索的信心,当孩子有这种自豪的体验时,其实是对他最好的表扬。反之,孩子以后做事有可能战战兢兢,甚至成为循规蹈矩的“小机器人”。

第二,不要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值。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,许多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尽快将调皮劲儿抛弃,能够“静”下心来,认真学习,直至无所不能、无所不精,各方面都力都胜人一筹。这种过高的期望值会导致家长总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孩子。如此这般,家长就不能对孩子有正确、全面的认识,对孩子的赞赏自然就会有失公正,或根本就是敷衍。

第三,表扬要事出有因。表扬不能泛滥,要具体。只有实实在在的表扬,才最能感动人。很多家长在表扬孩子的过程中,往往会用“你真棒”一句带过,并不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做出表扬。其实,这就不是一种正确有效的赞美方式。特别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来说,家长更应特别强调孩子令人满意的具体行为,表扬的越具体,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。比如,两个小女孩在一起疯玩,一个不小心摔倒了,另一个赶紧跑过去把她扶起来,帮她打净身上的土。这时,家长不应责骂她们调皮、活该,并从此禁止她们在一起玩。相反,家长应给予表扬,并表扬得具体一些:“你今天把小朋友扶起来,你做得真好,妈妈很高兴。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,就要像这样互相关心、互相帮助。”这种具体的表扬方法,既赞赏了孩子,又培养了孩子关心别人、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。孩子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况,也就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。

第四,因人而异。面对孩子的调皮,家长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:对年龄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,对学龄前的孩子可多用表扬;入学后的孩子因逐渐懂事,不必事事表扬,表扬应更有分寸……总之,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每做一件事都要表扬,从小养成朴实谦虚的作风。

第五,不附加否定的表扬。孩子取得成功时,家长总希望他们做得更好,往往会在表扬里添加那么一点否定。家长本意是让孩子做得更好,但孩子的感觉却是家长在批评他,自己什么都做不好,不如放弃。所以,当孩子取得进步时,最好给他诚心的不加否定的赞扬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